为什么中国现在禁止主动发掘皇帝陵墓?

发布时间:
2024-04-02 13:09
阅读量:
38

1956年,在郭沫若、吴晗的强烈要求下,国家同意了挖掘万历皇帝的陵墓,在打开棺材后,万历皇帝的龙袍遇见空气后,慢慢变黑,一些珍贵文物也受到了伤害,自此以后,国家再也没有主动发掘帝王墓。

中国自古以来有非常多的皇帝,有一些皇帝不仅生前要享受帝王的待遇,在死后依然想要保持这种优于众人的待遇,所以他们往往会在还没去世之前,就修建自己的死后宫殿。

这些“死后宫殿”里除了埋葬这些皇帝之外,还会陪葬大量的陪葬品,价值不菲,而对于我们现代人,这些文物的考古价值其实是大于金钱价值的,从这些文物身上能看到千年之前的历史。

那么是不是遇到皇帝的陵墓,为了考古就要挖掘呢?可惜事实上不是这样的,从1949年到现在,这么多年,在中国主动去挖掘的皇帝陵墓,只有一座——定陵。

当时挖掘定陵之后,大家的确在里面发现了这位皇帝的尸骨,以及大量的陪葬品,数目有好几千,这对研究明代历史很有帮助,然而挖掘之后发生的事情,却让大家后悔了,也许不该让定陵那么早“重见天日”。

那是在1956年, 郭沫若和吴晗这两位中国历史的研究者,对于开启皇陵有着极高的期待。因为明代有部分历史没有被详细的记录下来,他们希望在里面找到对历史有用的东西。

他们的请求被提交至总理办公室,面对这样一次可能颠覆历史的机会,谁都不能轻率决定。挖掘皇陵,其背后的考古价值和可能带来的破坏,让考古界产生了激烈的讨论。

认同挖掘的人,觉得这次的考古,会给考古界带来新的东西,对于研究历史来说是好事情,但是有些人对文物的保存,存在自己的担忧,觉得以当前的技术是无法把文物好好保存下来的,所以反对这件事情。

经过反复论证,最终批准了挖掘万历皇帝墓的计划。定陵的发掘过程充满挑战,考古队通过勘探查明情况,寻找地宫的隧道,但进展缓慢。还是在有的地方出现了坍塌,这才找到位置。这次意外,让定陵的挖掘工作突然加快。

等到打开这座皇帝墓之后,大家的确在里面发现不少的古代物品,比如瓷器和丝绸,还发现了万历皇帝的棺木。

打开之后,这位曾经掌握一个国家命运的人,经过岁月,已成了白骨。但是他身上穿的龙袍,头上戴的黄金制作的法冠,还有用丝绸,美玉、宝石制作而成了被子,却丝毫没受到时间的影响,散发着光芒,就像是刚刚才做出来的,而不像是在地下埋藏了几百年的东西。

当时在场的人,没有一个不被这些来自百年前的物品所震撼,其精美程度,还有那些光芒,都让人不得不佩服,古人的心思巧妙。

然而就在没过多久,那些金子散发的光芒就没有了,暗淡了下去;万历皇帝身上的那件“崭新”的龙袍,只是一瞬间,就开始变了颜色,逐渐开始发黑,甚至发生了碳化,一碰就是碎了,其他的陪葬丝绸也按照这个样子在变化。

这种变化既神奇又令人惋惜,仿佛历史的痕迹在光影中流转,最终定格在黑色的寂静中。

除了龙袍,棺椁中的其他文物也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害。遇到外面的空气之后,这些沉默的珍宝也不再拥有光芒,也暗淡了下去。这对于考古学家来说,无疑是一种遗憾,他们必须尽快采取措施,以防止进一步的损害。

这时大家才后悔,原来真是的情况和当初反对挖掘的人想的一样,他们的确没有技术来保护这些刚挖掘的文物,是他们的错误想法,“害了”这些文物。也许不挖掘,才是真正对文物的保护。

所以周总理后来直接表示:十年之内不开挖帝王陵,这也让“不主动挖掘皇帝陵墓”成为了一项政策,至今还在遵守这项政策。

这场考古行动,不仅是对明朝皇陵的一次揭秘,更是对考古工作本身的一种反思。它告诉我们,在追求历史真相的过程中,必须兼顾科学性和谨慎性,以确保那些珍贵的历史遗产能够得以永久的保护和传承。

END